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这个王一般存在的中国人带走了传奇

原标题: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这个王一般存在的中国人,带走了传奇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系苏州望族之后。贝聿铭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专业。曾获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1989年日本帝赏奖等。代表作品有肯尼迪图书馆、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据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贝聿铭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

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他投身建筑事业70年,美国成为他的事业起点,项目遍布全球各地。但他在《筑梦天下》中说:“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1948年,31岁的哈佛大学建筑系助教贝聿铭,离开安静的校园,从他居住的波士顿剑桥小镇(Cambridge)来到大城市纽约。对这位东方青年而言,这个决定不仅仅意味着自此从安静的学术界投身到一个喧嚣的商业界,也是他人生轨迹就此转变的一个节点。

向贝聿铭伸出橄榄枝的,是作风张扬、嗜抽雪茄的纽约开发商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其实接受齐肯多夫的工作邀约非常冒险,因为在那个时候,受尊敬的建筑师从不与开发商一起工作。”在贝聿铭事务所工作了18年的珍妮特·斯特朗博士说。尽管争议颇多,但齐肯多夫是对贝聿铭一生有极大影响的一位人物。贝聿铭评价齐肯多夫是“最有想象力的开发商”。

实际上,这并不是贝聿铭第一次同自己的旧世界告别,尽管那个环境对他而言既熟悉又舒适,难以割舍——1935年8月13日,18岁的富家子弟贝聿铭从上海登上“柯立芝总统号”,远赴美国留学。

1940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毕业。1942年12月,贝聿铭正式入学攻读哈佛的研究生学位。年轻的贝聿铭接受建筑教育的时期,也正是建筑思想最激荡的年代;也因为时代背景,他很幸运地遇到了欧洲和美国建筑界的领袖式的人物。

随着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东方背景和家族故事在更广的范围内被传播和熟知。而他与建筑界、文化界、商界乃至政治界主流话语圈或远或近、或疏或密的关系,也使得他的身上笼罩了几分神秘色彩。有人形容他“对权力的各种微妙关系的敏感程度,可与声呐相媲美”。

1960年,贝聿铭自立门户开始独立创业。这个新团队聚集了原来齐氏公司设计部门的核心人马,建立了贝聿铭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I.M.Pei&Associates)。而齐肯多夫给贝聿铭和他的合伙人写了一份很动感情,也很伤感的告别信。贝聿铭后来说,30年后重读这封信,依然潸然泪下。

急于寻求突破的贝聿铭很快遇到了一个颇为理想的项目。当时国家大气研究联合大学(UCAR)校长罗伯茨是一位前沿天体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极具前瞻性的领导者。他希望在科罗拉多博尔德建立一个新的科研实验室。像齐肯多夫一样,罗伯茨也想启用年轻、名气不那么大但有潜力的建筑师。七所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组成的设计师选拔委员会一致推荐了贝聿铭。

珍妮特-斯特朗说:“国家大气中心项目,使贝聿铭第一次有机会探索建筑的艺术。尽管从近处看,还有一些细节显得不甚完美,但他独特的风格和建筑语言仍然熠熠生辉。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贝聿铭不断琢磨自己的建筑美学,做出更加自信和流畅的作品。”贝聿铭又一鼓作气,完成了艾佛森美术馆的设计。

1969年,他因得梅因艺术中心和艾佛森美术馆项目,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国家荣誉奖。这是协会第一次同时颁奖给同一个建筑师的两个博物馆作品。艾佛森美术馆建成之后,贝聿铭邀约不断。

在建筑史学家珍妮特·斯特朗看来,贝聿铭建造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重要的一些建筑,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他创建的公司。“半个世纪以来,在设计、规划和技术方面他建立了丰富的内部专业知识。他总是非常慷慨邀请年轻建筑师,允许他们从头到尾参与整个建筑进程。”

自从罗斯福总统开始,修建总统图书馆就成了美国政治的一种传统。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举世震惊。一个月后,肯尼迪遗孀杰奎琳把肯尼迪生前最亲密的助手们召集到她在乔治敦的住处,商讨图书馆的具体建设计划。在挑选出的建筑师候选人中,贝聿铭排在第三位,排在他前面的两位是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和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Kahn),他们都是当代建筑界响当当的人物,而彼时的贝聿铭的影响力显然还不在一个量级上。

杰奎琳决定亲自去拜访三位候选人的工作室,以加深了解。当时贝聿铭仍租住在齐肯多夫的办公室里,工作室并不豪华,不过贝聿铭特意将它粉刷一新,并在不大的接待处摆放了一束美丽的鲜花,以接待杰奎琳。杰奎琳立即注意到了这一点。她发出了一声由衷的赞美之后,问贝聿铭:“你们常放置这么美的花吗?”贝聿铭老老实实“交代”,那是专门为她买的。

贝聿铭向肯尼迪夫人展示了自己的一些独立作品。“贝聿铭坦诚地对肯尼迪夫人说自己并不出名,但最好的作品一定就会是肯尼迪图书馆。年轻的贝聿铭所展现出的意念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决心,正好符合杰奎琳和大众对肯尼迪的认知。”珍妮特·斯特朗评价说。

肯尼迪图书馆的效应,贝聿铭成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最受欢迎的年轻建筑师之一,大量高级业务找上门来,贝氏事务所的业务一度四面开花,一位设计师回忆:“似乎每星期都有激动人心的事发生,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向我们开放。”

1973年1月的一个晚上,经过夜间的一场大风暴,位于波士顿考帕列广场上,正在施工的汉考克大厦的立面遭到了严重的损坏。而汉考克大厦正是贝聿铭事务所设计的。其实事后的调查报告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人造玻璃的缺陷。但不管怎么样,贝氏事务所的声誉当时遭到重创。

将贝聿铭从困局里拯救出来,从而也把他职业生涯“稳稳地推到了建筑界的大师”上的,是国家美术馆项目。上世纪60年代,保罗·梅隆决定筹扩建国家美术馆。贝聿铭又一次与路易·康成为竞争对手。一位同行评价说:“康和贝许多地方很相似,但康是局外人,贝是贵族。”

在卢浮宫金字塔各个版本的故事里,1984年1月23日举行的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Commission Supérieure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会议,永远是故事的最高潮。整个会议十分吵闹,氛围充满了敌意。委员们疯狂地批评着贝聿铭的设计,不懂法语的贝聿铭并不知道对方说了什么,但他身旁的女翻译却已经含着泪水哽咽着没有再翻译下去。

而在1989年3月29日剪彩的时候,人们为贝聿铭鼓掌,全世界的媒体都为他的作品叫好。第二天,公众蜂拥而至,以前的争议和羞辱被人遗忘了。

卢浮宫改造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贝聿铭做了很多建筑设计以外的事情。面对法国的悠久文化传统、行政体系和社会舆论,他始终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历史与现代、艺术与政治的平衡点。

1978年,副总理谷牧邀请贝聿铭来中国,希望他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咨询,借大兴土木迈入现代化。他建议不要在故宫附近建高楼,以保护紫禁城金黄色琉璃瓦屋顶上的开阔远景。他想另选一址,北京的旅游机构——第一服务局提议在他们管理的某一座城郊公园里中建一座底层饭店。他们将贝聿铭和他的儿子贝建中带到北京西北郊的香山,那里给人一种宽广的森林野趣之感,是远离闹市喧嚣的另一个世界。在贝聿铭眼中,这个皇家园林遗址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凉亭、宝塔分布得错落有致,俨然一副古代画卷。他不再犹豫:“我们就在这儿建吧。”

香山饭店项目组的曹凯文回忆说,贝聿铭当时已经功成名就,大部分项目都是出个想法,让助手们去执行,但香山饭店却不同。他惊讶地看到,贝聿铭常常手握铅笔在设计桌上冥思苦想。“在两三年的实践中,这是他自己的项目。”

移交香山饭店之后,贝聿铭搬到香港,他即将在这里为维多利亚港的天际线增添一座塔楼——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这又是一项他无法拒绝的项目,无论是出于建筑上的挑战,还是情感上的衡量。

新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与汇丰银行毗邻,而随着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中国,这座新大厦所担负的使命不言而喻,它必须使作为殖民统治标志的汇丰银行相形见绌。

中国银行总部位于西单十字路口,南北向是热闹的商业街,东西向则是北京最重要的城市轴线——长安街,离很近。

贝聿铭后来说,中国银行的设计更是一种义务,是他对中国和父亲尽的义务。“我父亲属于当代中国的第一代银行家,一生都献给了银行业。在他那个时候,人们使用的是算盘,而今人们用的是电脑,一个世纪内的变化发展之大令人无法想象。以建筑来表达传统的延续性是很难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北京的中国银行项目中做到了这一点。”

贝聿铭的建筑代表作还有苏州博物馆,某种意义上,这是最接近贝聿铭建筑理想的,这一点会在我们本组文章的下一条详细解读。

此外,日本滋贺的美秀美术馆,如同桃源一般。位于卡塔尔多哈的艺术博物馆,则与阿拉伯传统建筑风格有很深的文脉关系。这些,在我们的“三联中读”音频课中,也会有针对性的讲解。

在珍妮特·斯特朗眼里,贝聿铭并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理论家,而更像是一个有着基本话语的哲学家。或许,贝聿铭把有关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他的作品去解释,“他相信他的建筑自己能说线岁人生,归来仍是少年!

很多人知道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因为一本畅销书《达芬奇的密码》,但项目启动时间比书推出时间早了20多年。

1981年,新任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赢得选举后的第一个发布会,就宣布了“大卢浮宫”(Grand Louvre)计划。

一来,卢浮宫因为老化陈旧,必须重新进行翻修;二来,历任总统都希望在任期内给巴黎这座城市留下些代表作。

这才有了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奥赛美术馆,包括现在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圣母院扑灭大火后,就立即宣布重修计划,并且开启一项全球性的设计竞赛。

那时的贝聿铭已经60多岁,获得过各种建筑大奖,还登上过《时代》杂志封面。当法国文化部长希望他能参与竞标,贝聿铭耍了个“心机”:要么给我做,要么我放弃,年龄大了,不想竞争。

最后法国总统密特朗拍板,直接委托贝聿铭来操刀整个项目。根据工作人员回顾,贝聿铭接受任务后,就经常一个人走在卢浮宫,用脚丈量土地。

在方案的第一次正式评审会上,贝聿铭遭受了巨大批评,但因为不熟悉法语侥幸逃过“一劫”,但方案“大卢浮宫”计划还是通过了表决。

后来,贝聿铭的儿子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

金字塔造型也是其中一点,有人讽刺道“给死人设计的金字塔放在破旧的卢浮宫里,再合适不过了!”

批评者中甚至有米兰·昆德拉、尤涅斯库这样的名流。他们这样评价方案“光洁黑板上的指甲划痕”“法国脸上的一道疤”“新卢浮宫的建设计划破坏了我们每天的遛狗路线日,贝聿铭站在卢浮宫金字塔原尺寸大小的模型旁边

贝聿铭从业几十年,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金字塔三角形来源于巴黎城市中的几何规划逻辑,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巨型采光器,能把自然光引入地下,这都是非常必要的。总统密特朗的决心也不可动摇,他看过美国国家博物馆东馆项目,坚信贝聿铭能很好地完成使命,并在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

1989年,卢浮宫金字塔的开幕仪式上,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右)与当时的法国总统Francois Mitterrand 握手。

玻璃金字塔的“玻璃”就是关键:为了不影响到周围的历史建筑,玻璃必须是通透纯净的白玻璃;又因为多面反复叠加,玻璃色素会更加明显,可供应商却不愿投入研发经历,只是回复”这不可能“。讨论无果,贝聿铭几天后不动声色地拿出了一块德国制造几近透明,不含绿色素的飞机舱白玻璃,密特朗总统最终给供应商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完成。

卢浮宫有几个主要入口:玻璃金字塔入口,狮子入口,小凯旋门入口,地下车库入口,可一般游客都从金字塔入口进入。就像曾经对待埃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中心一样,曾经地巴黎人有多恨你,现在就有多爱你。

2006年,当年参观卢浮宫的人数已经上升到了830万人。时任卢浮宫馆长亨利·卢瓦雷泰(Henry Loyrette)找到贝聿铭,希望他能设计出一种新方案来解决金字塔下方的人流拥堵问题。

2007年,贝聿铭再次回到巴黎,对卢浮宫进行实地研究,还提出了一些调整意见。

为了分流,卡鲁塞尔地下广场开设了新的副入口,单个主咨询台变成了23个服务点,纪念品商店和餐厅从玻璃金字塔的地下广场搬到了地面室外。

2006年6月22日,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被摄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拿破仑庭院。

贝聿铭说卢浮宫扩建项目改变了他晚年对建筑的认识。他不再专注于建筑形式,而是关注项目背后的文化,以及如何将文化融入建筑中。他青睐博物馆建筑,因为它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总结。在这之后他又设计了日本美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艺术博物馆。

回顾贝聿铭70年建筑生涯,他从青年走向壮年,然后不断成熟,最终活成了现在的自己。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将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授予他。

1983年,普利兹克夫妇杰伊和辛迪,贝聿铭,198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典礼

2004年,贝聿铭(右)和妻子卢爱玲参加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举办的亚洲协会年度酒会。

2017年贝老100岁时,网站Departures发过一篇“别人眼中的贝聿铭”《贝聿铭的第一个一百年》。

“贝总是待人非常亲切,不过也有一点点含蓄。他使自己难以捉摸。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不是用诡计,而是外表,也许是:这种平静的、文质彬彬的外表,让人难以看透。

他可以摇身一变是一个最随和同时是最严格的建筑师,这赋予了贝能够说服他的客户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并且使他们确信结果就是他们想要的技能,这让我觉得非常有趣。”

“我第一次见到贝先生是在他的公寓。见到他的第一眼,我就觉得他风度翩翩。他一直保持微笑,并且他非常关注别人和他说的话。

他很有气质也很谦逊,这是只有最伟大的人才会同时拥有的内在。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建筑大师。位于香港的中银大厦就是其中一部杰作。当你看着香港的地平线,这个杰作给你的感受就像在看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一样震撼。它不是最大的建筑,如果不是最大的话,但它一定是最与众不同的建筑之一。”

贝先生是我们所有人的先驱。在中国哲学里,人们说,90岁是一个极富经验的年轻人。他就是如此。

他不仅高度融入美国文化,同时又是一个深植中国文化饱有学识的人。他有着非凡的广度和深度,和连接不同文化的能力。加之他的特别有魅力的人格,这让他成为了一个别人都想认识想和他一起工作的人。

当然了,他是一个有天赋的建筑师。不过,他可一点都不软弱和含糊。他是迷人的、讨人喜欢的,但他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一种如果你想做到任何有质量的事你就必须是个建筑师的意志。”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贝不仅仅将建筑看做是纪念馆。他将每一个建筑联系起来,将每一个建筑视作对它周遭的挑战。”他清楚,每个建筑至少有两个观众:一个是使用者,一个是过路人。

纳撒尼尔-康(Nathaniel Kah,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之子)为父亲拍摄的纪录片《我的建筑师》中,曾与贝聿铭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

是的。但可能是因为我更加耐心,因为我是个中国人。假设我说,某个业主不喜欢我的设计,我不会在意。我会换个日子再来,我觉得路就不会这样做。路也许就会一直强势反驳,他如果因此找到业主,那就是因为真的有共鸣,那就会是永远的业主。我想这不是我能做到的。否则,我就会……比他失去的业主更多。

少年贝聿铭,摄于苏州狮子林中贝聿铭出生在广州,少年时代生活在苏州,他当时就住在狮子林中。他有着中国人一贯以来的谦逊平和,这最终也转换成一种优势。

贝聿铭从业近70年,并没有真正著说立书,这也是他被诟病的原因,但他善于沟通、耐心温厚的个性为他赢得了业主的信任,也带来了更多项目。

贝礼中(三弟)都成为建筑师,早年参与父亲的项目,直到1992年兄弟二人创立贝氏建筑事务所。不过,只有贝建中会说中文。他说:“父母当年以为我们早晚要回到中国,所以没有特地教我们说中文。”贝建中(弟弟),贝礼中(三弟),贝聿铭

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躲过战乱和文革,凭什么?

尤其是1949之后,财富经过一轮重新洗牌,以前的名门望族早已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想要在中国找能够几代财富传承的家族,成为了更加困难的事情。

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是当时著名的“金融大亨”,参与创办了上海银行,还协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国旅行社。

当时贝家在苏州的老宅,是贝聿铭的叔祖父,当时号称“颜料大王”的贝润生花重金买下的“狮子林”。

1954年,“狮子林”收归国有,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妹妹贝聿琳想方设法弄了点白糖寄给他。后来,他对大家说,要是没有这白糖,他肯定已经自杀了。

贝聿铭深知,如果当年自己不是在美国,境遇与这些“落魄”了的亲戚相差无已。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微信:nbss2011cd),我们会及时删除。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